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文大全 >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三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20
导读: 除此之外,1884年,巴尔福(FredericHenryBalfour)的《道书:伦理的、政治的、思辨的文本》(TaoistTexts:Ethical,Political,andSpeculative)出版。1886年,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发表了《老子遗集》(T

   除此之外,1884年,巴尔福(FredericHenryBalfour)的《道书:伦理的、政治的、思辨的文本》(TaoistTexts:Ethical,Political,andSpeculative)出版。1886年,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发表了《老子遗集》(TheRemainsofLaoTzu)。1903年,海森格(I.wHeysinger)出版《中国之光:老子之道》(TheLightofChina:TheTaoTehKingofLaoTsze)。

   (二)1919年~1972年,寻求老子思想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

   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上帝和理性文化的终结。面对战争,学术机构、宗教组织瘫痪,学者和宗教领袖根本无力把人们从战争的阴云中拯救出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灾难过后,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缺陷。另一方面,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在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之后,人们面对的是资本剥削所带来的失业、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社会思潮因此而复杂多变。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在创作上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同情中下层人民,想要改变社会但又对社会弊病的根源认识不清。、美国以“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代表的反正统文化潮流

   反正统文化以非理性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纯洁,发展内省经验,崇拜下意识,寻求宗教神秘意识”,“把对真理的追求诉诸于盲目的、本能的欲望和情绪发泄”。(杨生茂、陆镜生,1990:503)。,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对自身文化和价值观感到失望与迷茫的同时,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接受非理性和存在主义,肯定人的直觉能力,主张用人的存在来解释现实世界,关注个人的生存境遇,追求人性的复归。这种思潮本质上和老子“不出户知天下”“少私寡欲”“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老子所主张的“万物和谐”“无为而治”“以德治国”思想与两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西方社会的反战情绪产生共鸣。老子著作与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被发掘和凸显出来。

   反思、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潮,以及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为老子学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提供了契机,第二次英译高潮由此出现。这一时期《道德经》英译本的数量达到54种。

   1934年,亚瑟·韦利出版了《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潮中的地位》(TheWayandItsPower,LaoTzu'sTaoTeChingandItsPlaceinChineseThought)。此译本注重对《道德经》原文、原意的探讨,致力于传递文本中的思想内核。他指出译介《老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细节的准确性给出源文本的意思”。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了《道德经》的英译工作。1936年,胡子霖英译的《道德经》出版。这是中国人英译的第一个《道德经》译本。1937年,初大告的《道德经》英译本在伦敦出版。1939年,吴经熊的《老子〈道德经〉》(LaoTzu.TaoTehKing)问世。1948年,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TheWisdomofLaoTzu)出版,并在英语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学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保留文化特性、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以源文化为底蕴,向英语读者呈现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他们的加入,为《道德经》英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1973年至今,强调学术性的老子著作和思想传播

   经由考古发现和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时期,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脅着世界。垄断资本主义拉大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英语世界学者对自身所处的国家、社会所信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发起批评。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道德经》与老子思想,期望从中寻找到解困的途径。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道德经》,掀起了世界老学研究热潮。从此,《道德经》进入第三次英译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据统计,此时期《道德经》英译本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译本的数量高达485种。

   韩禄伯(RobertG.Henricks)的《老子道德经:新出马王堆本的注译与评论》(TaoTeChing:AnnotationsandCommentsontheNewMaWangDuiBen)、刘殿爵(D.C.Lau)的《老子:〈道德经〉》(LaoTzu:TaoTeChing)、《老子〈道德经〉:据马王堆本翻译》(LaoTzu“TaoTeChing”:TranslationoftheMaWangTuiManuscripts),以及梅维恒(VictorH.Mair)的《〈道德经〉老子》(TaoTeChingLaoTzu),均是这一时期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道德经》的重要英译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深入探析《道德经》文本中所富含的哲学智慧。在研究方法上,他们也不再用单纯的文献考证、文本解读等方法,而是采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对《老子》进行解析。

   这一阶段,英语世界研究老子思想的著作不断涌现。1985年,约瑟夫(Hai-Nguyen,JosephQ.)在《老子哲学中“无”的作用》(TheFunctionofNon-BeinginthePhilosophyofLaoTzu)中论述了老子的“无名”“无为”“无欲”。1989年,葛瑞汉(A.C.Graham)在《道家之争:中国古代的哲学论证》(DisputersoftheTao:philosophicalargumentinancientChina)中以“天人关系”为主线,视“道”为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对老子思想进行了评述。安乐哲(RogerT.Ames)的译本《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TheTaoisnotfaraway——“LaoZi”inthefieldofcomparativephilosophy)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下对《老子》进行解读,尝试依照中国思想文化本有的框架来理解中国哲学,诠释中国哲学经典。他的成果,在英语世界老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出现过三次高潮,与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传教士在第一次英译高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于传教的目的,以基督教义解读《道德经》,是这一时期英译本的典型特征。两次世界大战促使《道德经》第二次英译高潮出现。英语世界的学者开始发掘老子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第三次英译高潮中的学者,运用西方哲学研究范式,对老子著作及其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

   二?《道德经》在法语世界的传播

   法国作为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桥头堡,相较于其他西方国家,《道德经》的翻译与研究起步较早。

   1838年,由耶稣会传教士波迪(Podi)翻译的《道德经》法译本出版。这是法语世界首个《道德经》法文全译本,也是《道德经》在欧洲的第一个法文全译本。老子著作与思想在法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20世纪中期、二战后至今。

   (一)19世纪~20世纪中期,“东学西渐”潮流中《道德经》在法国的传播

   17世纪,法国传教士进入中国,接触到了儒家文化。在宗教与儒家文化交流中,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东学西渐”路程。18世纪以后,法国的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更加活跃,为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法国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法国专业汉学机构的创立与发展,也促进了《道德经》的法译。1814年,法兰西学院创建汉语与满语语言文学教席,学院制汉学诞生。对于汉学家来讲,翻译中国典籍是一项主要工作。

   雷慕沙(Jean-PierreAbel-Rémusat)、鲍狄埃(GuillaumePauthier)、儒莲(StanislasJulien)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者。雷慕沙是法兰西学院汉语与满语语言 …… 此处隐藏:392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三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203945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