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范文三篇(3)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_.12;
[2]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_;
[3]曾繁仁.新时期与新的生态审美观[J].文艺争鸣,20_(09):33-35.
注释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_.12
2.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_.12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_.
【篇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自美国学者纳什(Nash)1970年首次提出“环境史”一词并发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后,西方多国学者将环境史研究引入历史学科之中。目前,环境史研究是国内外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环境史”研究进入我国始于20世纪末,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最近有幸拜读了海南大学张朔人教授新著《海南人口与生态问题历史研究》一书(以下简称“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年),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学术视野开阔、反思富有深度、思路明晰、观点独特、论证严谨的学术专著。全书紧扣历史时期海南地区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精细而又生动的历史事实,为我们再现了历史时期海南环境变迁的基本规律与人类社会生活场景,也为区域性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一、历史时期海南环境与社会状况的真实再现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地理环境区别于作为地球存在条件的宇宙空间环境和地外环境,是指社会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各种自然条件。”[1]不同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各地区人类文明形态差异显著的关键所在,张著在第一章中结合考古资料及当代地理科学研究成果,对地质时代海南岛的形成及史前古生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状况整理指出:全新世中期琼州海峡形成,标志着海南岛正式与大陆脱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当代地质学研究也表明海南岛形成以来即呈现出“热带森林-草原植被”的环境特征,年平均气温也高出现在2~4℃,动植物资源丰富,热带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0%。地质构造也使得海南岛中部地势不断抬升,形成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中部高四周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级台地、阶地、砂堤、砂坝、泄湖、海滩等地形。优渥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地质条件奠定了海南地区史前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基础,张著结合近年来海南地区史前考古发现,厘清了史前海南地区文化的演进脉络,指出海南先人活动足迹沿着洞穴→沙(贝)丘→坡(台)地,从沿海周边沿着河流向岛内推进的活动路线(张著第13~26页)。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早期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选择的影响至为深远,马克思就“地理环境”指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因此,在人类社会初期,海南岛上的先民们多是取诸物于自然,即自然界存在什么便利用什么。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也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选择。根据张著梳理,史前海南岛上最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在密林中从事采集和狩猎,农业尚未出现;以从事原始农业为主,但采集、渔猎还占有相当比例(原始农业中又分早期刀耕火种式的游垦耕作和 …… 此处隐藏:448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共3
- [论文大全]关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案例(共2篇)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对企业财务发展的作用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学科的即兴案例教学法
- [论文大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改革探析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及模式研
- [论文大全]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性论文(共3篇)
- [论文大全]双向互利:网络直播与电视节目结合带来
- [论文大全]试论创业教育基础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
- [论文大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 [论文大全]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非专业能力”的
- [论文大全]国际商务谈判话语研究回顾及新进展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
- [论文大全]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 [论文大全]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资本获取 —
- [论文大全]专科层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研
- [论文大全]论小企业财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 [论文大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 [论文大全]浅析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
- 燃气锅炉经济分析论文(五篇)
- 大学生的自荐信500字 大学生的自荐信论
- 2024年茶叶营销策划书论文 茶叶营销策
- 最新高一捡拾幸福议论文800字(四篇)
- 2024年项目培训方案论文(五篇)
- 最新友情议论文500字(五篇)
- 最新大学生职场礼仪文献 大学生职场礼
- 论文承诺书的签名(12篇)
- 鱼的科学小论文四年级(五篇)
- 2024年建筑工程毕业论文8000(七篇)
- 2024年高中议论文写作技巧(七篇)
- 最新乐观议论文素材(五篇)
- 最新家电营销策划方案论文(5篇)
- 高中议论文500字有作者 高中议论文500
- 最新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论
- 2024年菊花的论文题目(三篇)
- 最新议论文作文800字带题目(三篇)
- 谈诚信作文600初三议论文(3篇)
- 最新论文研究设计(5篇)
- 企业网站建设方案论文(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