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大全 >

《忆马勒》的读后感10篇(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5
导读: 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伤心欲绝的事,那就是女儿的早夭,让他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多的怀疑,对于死亡的降临,有了更多的恐惧。不过,他对死亡的畏惧,却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那首悼亡儿之歌,并非是为他死去的女儿而作。他

  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伤心欲绝的事,那就是女儿的早夭,让他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多的怀疑,对于死亡的降临,有了更多的恐惧。不过,他对死亡的畏惧,却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那首悼亡儿之歌,并非是为他死去的女儿而作。他在写作此曲时,他正抱着女儿亲吻。他的女儿在该曲出版后两年才去世,悼亡儿之歌成为一个不祥的预兆。阿尔玛在书中提到此,还犹感惊惧。

  这本《忆马勒》先是在书店里看到,翻了翻,放下了,未买。我一般对于这种所谓亲人回忆录,带着一点偏见。要么为尊者讳,要么为自己讳,所叙述的故事,不知真假,反正死无对证。但我又是一个极具好奇心的人,阿尔玛在书中究竟说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我。于是,趁着打折,在网上订了一本。

  阿尔玛的这本《忆马勒》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关于她与马勒婚姻生活的回忆,当然也涉及到马勒的创作与指挥事业。后半部分是马勒写给阿尔玛的情书。读完此书,如果读者对于马勒与阿尔玛之间的故事缺乏了解,也许会被书中的爱情所感动,会觉得他们是多么的伉俪情深啊。特别是马勒,像个天真的小男生,终其一生在为阿尔玛着迷。阿尔玛就像个女神,照耀着马勒生活之路。

  有音乐界“毒舌”之称的专栏作家莱布雷希特,如此描写马勒的最后日子:“伟大的音乐家病入膏肓,他的花瓶娇妻在病床前读情人的来信。一位医生在追求她,另一位则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在维也纳,文化精英们围在病床前,他的妻子却无影无踪。这一切,马勒在《第五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中已有所预示。”对于阿尔玛的嘲讽与不满,已是溢于言表了。这里说句题外话,有人认为,马勒第五里的柔板,是他献给阿尔玛的情歌。马勒的心中,真的是随时会浮现一个美丽的阿尔玛吗?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女神驻留于他心中,也许马勒的音乐就不会如此的悲苦。爱情会软化一切的愤怒,也会纯化一切的丑陋。

  作为马勒夫人,其实阿尔玛是不名副其实的。书名署作阿尔玛·马勒,也是颇可商榷之事。至少她自己在墓碑上,标明的却是:阿尔玛·马勒·魏菲尔,后面的姓是她最后一任丈夫的。马勒只是阿尔玛这位维也纳名媛的第一任丈夫,马勒死后,她又结了两次婚。至于与她有关系者,更是不计其数。阿尔玛确实漂亮招人,又有艺术气质。从她少年时的音乐老师到年老时的年轻神学教授,均成了她裙下之臣。她的一生,丰姿多彩,故事颇多,与半个世纪很多名人都沾上了关系。从分离画派的祖宗克林姆特,到包豪斯建筑的掌门人格罗皮乌斯,都与阿尔玛的名字连在一起。不过,当她晚年旅居美国时,她又自居为马勒夫人,专事马勒作品的保护与宣传。

  我们在阿尔玛的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我为卿狂的作曲家形象。从一见到年轻的阿尔玛,已是中年的马勒当即失魂落魄。当时的马勒,已是功成名就,是维也纳城里的名人。他开始了不弃不舍的追求,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而马勒的后半生,就与阿尔玛缠绕在一起。这本《忆马勒》,即是记述两人卿卿我我过程的。阿尔玛与马勒之间的关系,事无巨细,皆是详笔述之。但如果你想从看到一些关于马勒创作的情况,则是片鳞半爪,寥寥数语。

  阿尔玛遇见马勒之时,还很年轻,仅仅十九岁。那是一个耽于幻想的年龄。马勒真让她一见钟情吗?未必如此。也许,她所爱的马勒,只是马勒的光环而已。就如她之前爱她的老师、作曲家策姆林斯基一样。她关注着马勒在维也纳沙龙中广受欢迎,关注着马勒所指挥的音乐会取得的成功,关注马勒所赚取的高额薪水,至于其他的,真不在她所感兴趣的范围。

  这样说也许过于刻薄,也不公平,这只是人性而已。阿尔玛初遇马勒之时,只是个年刚及笄的少女。她对未来有着玫瑰色的幻想,对于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未有丝毫的心理准备。她只想享受美好的生活,只想生活在聚光灯的中心,她只想有人给她遮挡一切风雨。马勒选择了她,也就选择了她所憧憬的一切,也就接受了她的一切不切实际的梦想,也就接受了她的任性与自私。这是马勒与阿尔玛之间的事,我们外人当然无权置评。

  尽管如此,阿尔玛在书中所描述的马勒,我们仍然无法接受。那是一个只为她而活着的马勒,而非我们在音乐中所感知到的马勒。虽然从一个人的作品中,去揣测一个人的品性,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不过,从他心灵里流泻出来的音乐,肯定带有他最隐秘的情感、最深邃的思想。我们在听音乐时,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作曲家的大致形象。阿尔玛书中所描写的这个形象,与我大脑中所勾勒出来的马勒,有着一定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非能证明阿尔玛的描述有误。

  阿尔玛在书中略去了很多的细节,特别是关于她与马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连她对于马勒的背叛,也是只字未提。相反,却只是在书中借马勒之口,来让马勒自己承担这个责任。说是马勒去找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弗洛伊德,在弗氏的指导之下,马勒解开了自己的心结,感觉好多了。暗示着马勒童年时期的心理阴影,影响着两人的关系。实情究竟如何,我们很难知道。

  书的后面一部分是马勒写给阿尔玛的书信,这也是我欲购买此书的原因之一。前面是阿尔玛在叙说,而后面则是马勒的旁白。不幸的是,这些书信只有马勒写的,而没有阿尔玛的回信。你不知道马勒在信中所说何事,亦不知道他在为何悲为何喜。这些信件均是阿尔玛挑选出来的,并非所有的信件,因此,很多信件无法构成一个时间逻辑关系,更是无法给予读者一幅关于二者关系的全景。在这些发出来的信件中,其中一些还有有删节。让本书中本来已经不太清晰的马勒,面目更加模糊。

  对于马勒来说,该书的描绘于他在乐迷心中的形象,也无丝毫的增减。尽管此书是他的曾经的妻子所撰,其中还有许多他自己的文字。无论有没有此书,马勒都在那里,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不会因为相信此书中的说法,而相信他的作品里有甜蜜的柔情,也不会因为阿尔玛对马勒的背叛,而去寻找马勒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是马勒美妙的音乐打动了你,而非马勒的私生活吸引了你。

  马勒是复杂的,听他的音乐会让你涌出一股复杂的情感,去重新思考这个让你爱恨相交的世界。在马勒的眼里,这个世界并非那么美好,却又让人留恋。他那孤独的号角声,犹如在一片寂静的坟场中响起,凄凉而又悲壮。在乐曲中,弥漫着一种让人凛冽的死亡气息。不仅于此,在他的音乐里,更多的是对于生的渴望,一种意欲超越生死的思考。这正是马勒的复杂之处。这种渴望与思考,让他的音乐对于听者来说,有一种欲拒还迎的暧昧。先是在乐曲与听众之间竖立一道屏障,却又透过蕃篱上的光与影,约隐约现地勾勒出幽深而迷人的景致,让听众欲罢不能,先是驻足徘徊,最后是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 此处隐藏:131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忆马勒》的读后感10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78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