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文大全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十一篇(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19
导读: 三、政府业绩审计出现的问题。 (一)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行政结构来看,我国各地市审计机构属于各地政府,受当地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受经费和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业绩审计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制定

  三、政府业绩审计出现的问题。

  (一)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行政结构来看,我国各地市审计机构属于各地政府,受当地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受经费和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业绩审计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制定受当地政府的制约,阻碍审计作用确实有效地发挥,同时审计机构业绩审计活动完成后,审计机构发行的审计报告由同级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审计,不利于审计工作报告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宝座,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制约。另外,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审计机构本身只有提案的权利,其人员编制、人事选拔、任免、奖惩均由同级组织部和同级政府审查批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办公室:PPP模式支持正确扶贫绩效评价研究(HB18GL058)。

  (二)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

  我国政府业绩审计起步晚,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尚不成熟,目前只有少量法律法规提到政府业绩审计,政府业绩审计工作开展的完整法律依据不足,现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指出,《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机关的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书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行为》,相关法律只进一步明确了该法律规定,但没有列出具体的审计内容和我国政府的具体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审计相关人员只能通过现有的知识储存和现有的经验来探索,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不同,业绩审计效果的正确客观性增加了一定的风险。(3)审计团队人才结构不合理。

  完成政府业绩审计需要多个专业审计师团队。在此期间,中国审计机构主要从事传统财务审计。审计师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工程技术、法律、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和计算机专家数量比较少。根据中国审计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会计和审计专家占所有审计师的71.8%。绩效考核要求考核广泛的经济和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多样化、创新的方法和多学科知识。有些审计师很难满足高标准的绩效审计。另外,审计员整体的数量也很少,难以适应大的任务量,水平越低的机构越明显。

  四、完善政府绩效审计优化路径。

  (一)完善独立监督体制。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垂直管理改革力度。不仅将地方审计机关正职的任免权接受省级机关,普通审计人员也由省审计厅管理,招聘、提拔、任免由地方审计机关提名,由省审计厅和省人社会局决定,二是地方审计机关经费由省财政厅统一保证,纳入省财政预算。由此可以将人力资源和财务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提高独立性,使地方审计部门更有效地对地方政府领导进行审计监督,更有力地揭示和反映问题。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我国政府业绩审计推广和拓展面临一定的困难。我国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业绩审计相关法律制度。首先要完善审计报告的公开制度,通过将审计活动的各个阶段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在完善审计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作为中介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将审计结果传递给社会公众,扩大政府审计的影响力。其次,要不断健全审计结果问责制度,加强审计结果的应用,实现审计报告的公开与审计结果问责的有效联系。

  (3)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经济性和利益性也是政府业绩审计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审计机构应积极探索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建立全国公认、适用、规范的体系,不断修改、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应当包括预期的目标、决策过程、投入资源和能源、生产效益、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等,评价指标应当坚持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指财务指标,定性指标的确定应以被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被审计部门的管理特点为基础。

  (四)改善政府业绩审计人员结构。

  审计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政府业绩审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审计机构不仅要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审计人才,尤其是专业型的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机构的准入门槛,完善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招聘人员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上能够满足政府业绩审计的要求,确保审计队伍中的人才能够胜任其职责。此外,审计机构人员不仅要包括专业审计人员,还要在实际绩效审计工作中招聘工科类、经济管理类等其他专业人员,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全面优化我国政府业绩审计可有效促进我国审计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但结合政府业绩审计在我国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引导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齐兴利,绍辉.中国政府业绩审计发展途径研究[J].审计和经济研究,20_.2。

  [2]周亚荣.中国政府业绩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_.2。

  [3]宋夏云,我国政府业绩审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_.4。

  [4]曲明,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框架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_.5。

  [5]闵晓蕾.政府业绩审计理论文献综述[J].财经论坛,20_.2。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篇6

  [摘要]自从新媒体迅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大幅度扩大。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_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公开数据,探究普遍信任和政府信任现状以及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遍信任同意度介于同意和中立之间,政府信任度呈现“央强地弱”的总体格局。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中央政府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地方政府。

  [关键词]新媒体;普遍信任;政府信任;影响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治生活与网络媒介密切相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_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可见,网民是民众的一部分,网民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体现强大真实的民意。而人际信任和政府信任是信任范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信任的测量上,人际信任属于社会信任的领域。韦伯(1995)将其划分为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普遍信任以相同信仰为基础,也称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特殊信任以血缘或裙带关系为纽带,建立在自己所熟知的群体之上。而政府信任是民众对政府或政治制度所持有信心的正面期望。因此,网民的政府信任度不仅能够反映民众政府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展现着社会整体信任水平和国家政府信任的未来趋势。诸多学者在关于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中,均一致认为人际信任特别是普遍信任是政府信任的基础,普遍信任可以作为解释居民政府信任的有效变量。且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民获取信息方式多元化,网民能从微博、微信等多渠道更及时地了解官方媒体未能及时报道的事态发展与事实真相,可能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政府行为。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关于人际信任与政治信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CGSS20_网民社会意识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当前网民对政府信任的现状以及探讨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程度。

  1文献回顾与述评

  普遍信任是社会关系网络中重要的社会资本组成要素 …… 此处隐藏:41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十一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20433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