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
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
《论语.雍也》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山水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谢诗“情必及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 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 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 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 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 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 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 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诗情画意的构思,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期,就在诗中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存在。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的游仙诗都有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在客观上为后来是山水审美提供了艺术经验。
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强调“意”的重要,所谓“意在笔先”、“贵得笔意”,都说明 书画构思的重要性。郑板桥称“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 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人之意境如何也。”(《郑板桥集\补遗》)所以 效果如何,皆出于意境的创造,文人园林也莫不如此。
魏晋南北朝以后,文人士大夫为避重重战乱,纷纷洁身远祸,隐迹田园,对于自然美的审美欣赏亦从自发阶段进入自为阶段。文人私家园林此时亦兴盛起来。中国的传统之所以是文人造园,这是因为在文人的参与下,他们的诗画审美趣味中对山水的品味直接影响着园林山水的构成。中国古代构园理论除了明代计成的一部《园冶》, 就很难找到其他有影响的理论著作。然而中国古代关于诗画的评论、鉴赏与理论著 作却数不胜数,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创作意识和手法。无论造园的选址、布置, 还是挖池、叠山均要求符合画论,因此,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就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文人园林融入中国诗画艺术的清和淡泊之美,那飘逸高远、冲漠淡和的山水写意使 人如饮醇醪。以和为美,以善为柔,这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这自然也是山水诗画意境追求在其审美领域内的投影。王维《渭川田家》的“斜阳照墟 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王锥《山居秋暝》的:“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不充满了清丽幽远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文人以为:书院、宅园不尚怪奇伟丽,而重寓意。犹如濂溪书院必辟莲池, 意在体现周敦颐的《爱莲说》,使片山多致,寸石生情。郑板桥称之:「风中雨中 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画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 我也」(《郑板桥.题画》),这正反映了物我相融,情景交融的境界。在中国绘画 中的那种着墨不多,讲究意境,意到笔不到,疏能跑马、密不透风,从统一中求变 化,从繁琐中求单纯,在小空间中创造无限大之艺术追求亦正是文人园林艺术所要 达到的意境效果。
在意境创作中,景观最能发艺术家审美心理活动的契机,他们所追求的审美理想通 过这些景观具体化、形象化,最后达到景景有情,境与意浑。《园冶》称:“轩楹 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结茅竹篱,浚一派之长涯;障 锦山屏,列千里之丛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夜雨芭蕉,似含鲛人之泣泪;晓风 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 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在这里点出的园林景观无一处不着一情字,心态随着景色而浮想联翩,然而不管是借入的千顷汪洋之壮观还 是四时烂漫之小景,作者都以山水诗画的意境来取舍。那雨打芭蕉的滴答声、瑟瑟 风声、寺院钟声以及光影、树影、水中斜影、溶溶月色下远近景色的朦胧美,无不体现了文人园林的意境追求。
古代山水画家亦很讲究烟云对主题景致的辅助作用。宋代画家郭熙就说过:“山水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受这一绘画理论的影响,计成在论说借景时,也格外谈到了烟云景象:“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 这种虚虚实实,时隐时现的悠悠烟水使影、形、声、色相交辉,给恬静的文人园林 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美则较易引起审美主体的感发联想和移情。所谓:“玉露荡胸襟,花竹怡性情。”促使观赏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再者,同样是荷池曲桥,俪山石峰,怡园的就没有拙政园的可人有味:狮子林大俪 山石峰林立,却不如留园石林小院几座小峰顾盼有意,其中之奥妙还在于意境创作之高下。所以不管是园林的山水造景、亭榭设计,还是花木栽植、楹联题对,均要注 重情感的诉说:“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柳宗元《钴锅潭西小丘记》)这就是所谓“寓情于景而景愈深”。因为唐朝当时的人们山水艺术的审美追求很高,中国的哲学追求天人合一,人们将各种艺术运用到园林艺术中,诗画结合!并将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凡佳山水,必有诗人足迹。山水游赏,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山水审美能力,促进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清水出芙蓉的美。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的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的美是唐代田园山水派诗人共同的风格。隐居山林,游赏山水,陶冶性情的风尚也为唐人所继承,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向来以“清贫”、“孤高”自诩,其对艺术的审美追求,无不融入了带有强烈社会色彩和理想色 …… 此处隐藏:411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建筑文档]2018年公需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与
- [建筑文档]2013年福建教师招考小学数学历年真题
- [建筑文档]高中信息技术课flash知识点总结 - 图文
- [建筑文档]电工实训 - 图文
- [建筑文档]最高院公告案例分析100篇(民商篇)
- [建筑文档]南开中学高2017级14-15学年(上)期末
- [建筑文档]五粮液集团战略分析
- [建筑文档]鲁教版(2012秋季版)九年级化学 酸碱
- [建筑文档]超星尔雅2017中国哲学概论自整理题库答
- [建筑文档]关于成为海口金盘饮料公司材料独家供货
- [建筑文档]LNG学习资料第一册 基础知识 - 图文
- [建筑文档]四年级品社下册《好大一个家》复习资料
- [建筑文档]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建筑文档]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嵇康
- [建筑文档]坚持追求真爱是理智的行为 正方一辩稿
- [建筑文档]湘西州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存在的
- [建筑文档]园林工程试题库及答案
- [建筑文档]计算机长期没有向WSUS报告状态
- [建筑文档]日语最新流行语
- [建筑文档]B62-016 景观进场交底专题会议
- 2018年中考语文课内外古诗词鉴赏专题复
- 高考试题研究心得体会
- C语言基础题及答案
- 电气控制及PLC习题及答案
- 都昌小学家长学校汇报材料
- GMAT作文模板正确使用方法
- 俄军办坦克大赛:中国99式有望与豹2A6
- 成本会计练习题
- 酒店餐饮业最流行的5S管理方法
- 2014-201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说课、
- 2013年结构化学自测题 有答案版
-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游览解说词(附
- 窗口文明单位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总结
- 2018满分超星尔雅就业课后练习期末答案
- 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
- 苏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 第4章 曲轴模态分析
- 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的思考
- 武汉CPC导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