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知识积累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8-25
导读: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把握,那么对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纪念白求恩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毛泽东。 二、字词拼音 派遣(qiǎn) 狭隘(i)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把握,那么对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纪念白求恩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毛泽东。

二、字词拼音

派遣(qiǎn)

狭隘(ài)

热忱(chén)

殉(xùn)职

鄙(bǐ)视

冀(jì)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三、思想内容

本文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四、写作特点

⒈夹叙夹议的写法。

无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发表议论证明观点的议论文,经常要运用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经常要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通过叙述来展示事件刻画人物,通过议论来点明意义,深化中心,发表看法。

⒉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白求恩 不少的人

对工作 极端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不知道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⒊本文语言特色

(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⒋全文结构。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重点问题

⒈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

⒉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烘托突出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

⒊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部分写得少?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⒋思考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4)“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植树的牧羊人》

戳(chuō):用硬物尖端触击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啬。

帐篷(zhàng pe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叠式住处。

废墟(fèi xū):城镇、市街或房舍遭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坍塌(tān tā):崩塌。

溜达(liū dá):也作蹓跶。闲逛;漫步。

琢磨(zuó  mo):1.琢和打磨[玉石] 2.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研究

酬劳(chóu láo):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硬朗(yìng lǎng):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敢于担当。

水渠(shuǐ qú):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  tǎng):液体流动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1.课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文章基调赞美牧羊人的基调。

2.文章第一次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答:环境描写

(1)生动地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区的荒凉,

(2)为后文写植树的牧羊人作铺垫,

(3)同时和后文这个地区的巨大变化构成对比。

3.第五段写牧羊人使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1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2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牧羊人耐心认真的3植树作铺垫。

4. “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一句中,“放”能否改为“扔”或者“丢”?为什么?(3分)

答:不能。“扔”“丢”虽然也是动作描写,但显得随意轻率,不能表现出牧羊人的植树的认真和耐心,也不能和上下文所表现的牧羊人的性格相吻合。

5.文中多次出现“1913年”“1920年”“1945年”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用 …… 此处隐藏:306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xuexi/222995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