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大全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0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7
导读: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这里有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可以满足学生在良 好的氛围中自由发展的要求 。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问议导练”课堂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课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历史故事、卡通 动画、课堂活动、简洁板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 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 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 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 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 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 结果怎样了?)

3、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 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 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 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 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

小组讨论:

(1)理解“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 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3)导致鹬蚌被捉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 受益了?

(4)讨论本课蕴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 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 互相争斗、 互相争斗、互不相 让,只会两败俱 让第三者得利。

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鹬→ 相争 ← 蚌

渔夫

(得利)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五、课文延伸

阅读原文

重点理 解:

(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续写:

鹬鸟和河蚌躺在渔 夫的鱼筐里……

七、创新提高

1、 观看《螳螂捕蝉》动画,谈谈你的理解。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出示图片,简介“和谐社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八、板书设计

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篇六: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

篇七: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 …… 此处隐藏:338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0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203108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