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庆典大全 >

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习俗(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11
导读: 亦称“华(花)胜”、“彩花”。 古代立春日和人日(正月初七),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胜,妇女头饰。剪成小包括通草和红绒的制品。妇女与儿童插在发上迎春,并互相

亦称“华(花)胜”、“彩花”。 古代立春日和人日(正月初七),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胜,妇女头饰。剪成小包括通草和红绒的制品。妇女与儿童插在发上迎春,并互相馈送。此俗肇端于汉、晋。至唐宋时,皇帝于节日颁赐臣下,以示庆贺。此后遂成为装点节气令的一般饰物。晋傅咸《燕赋》:“四气代王,敬逆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象以迎止。翬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信仪形之有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注:“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夫人《典诫》。”又:“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元张宪《端午词》:“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

元宵

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宋元话本、小

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水浒传》第三二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元宵民俗

灯市:

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同,直至近代。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万殊,难以枚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清符曾《上元竹枝词》:”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参阅《清嘉录.正月.灯市》。

闹蛾:

亦称“夜蛾”、“蛾儿”。用纸做成的灯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

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走百病: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

…… 此处隐藏:27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习俗(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1352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下一篇:雨水节气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